《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工程经济学 09041116
课程学分与学时:3分/ 48学时(课堂讲授48学时,实验实践8学时,自主学习学时)
先修课程:工程财务管理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工程造价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熟悉工程技术方案选优的基本过程,全面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熟悉工程技术方案选优的基本过程,全面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 技术与经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第三节 研究技术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的任务和内容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第二章 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经济要素(2学时)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方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则及其可比条件
第三节 建筑工程经济性分析常用的基本经济要素
第三章 经济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及应用(4学时)
第一节 经济性分析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分摊计算与损益计算
第三节 使用平均成本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损益分歧点与可变费用
第五节 利润变动与利润图表
第六节 生产能力状态与考察范围
第七节 沉没成本及财务会计
第八节 有利产品的选择
第九节 失败损失
第十节技术改进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第十一节 降低成本与生产率
第四章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与单方案评价(6学时)
第一节 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二节 资金时间价值复利计算的基本公式
第三节 资金时间价值公式推导的假定条件
第四节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公式的应用例题
第五节 等值的意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第六节 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净年值、净将来值
第七节 内部收益率与回收期
第八节 等比型现金流量与物价变动时的资金时间价值计算
第五章 不同条件下多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8学时)
第一节利润额和利润率
第二节 方案选择的目的、条件与类型
第三节 独立方案的选择
第四节 互斥方案的选择
第五节 互斥方案与收益率
第六节 寿命期不同时的互斥方案选择
第七节 混合方案的选择
第八节 投资方案选择的例题
第九节 投资方案自身的效率与资本的效率
第十节 收益率法的适用范围
第十一节 应用投资回收期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六章 物价变动时的投资分析(6学时)
第一节 物价变动的两种指标
第二节 考虑物价变动时的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
第三节 多投资方案的优劣比较
第四节 物价变动时投资方案的收益率
第五节 含有不同的价格上升要素时的投资方案比较
第六节 个别价格变动与实质价格
第七节 寿命期不同的互斥方案选择与实质价值
第八节 物价变动时方案评价的应用例题
第七章 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4学时)
第一节 设备的磨损
第二节 设备的经济寿命
第三节 更新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第八章 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6学时)
第一节 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概述
第二节 盈亏平衡分析
第三节 敏感性分析
……
第九章 费用效益分析(4学时)
第十章 方案综合评价
第十一章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十二章 价值工程(6学时)
第十三章 实物期权理论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理论方法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多做演示,充分讲授理论知识,逐步分解方法步骤,用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思维启发同时进行并同等注重。课堂内外,让学生勤做练习,熟悉并掌握相关原理与方法,具备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占30%,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成绩。
2、期末考核占70&,方式为理论笔试(闭卷)。
五、其他
(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工程经济学》,刘晓君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
2、主要参考书
《工程经济学》(第四版),邵颖红、黄渝祥、邢爱芳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3、课外学习资源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大纲执笔: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审核签字: 教学院领导审核签字:
制订(修订)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
一、基本信息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完整的填写课程的各项信息。
1、课程名称及代码:必须与培养方案课程统一。
2、课程学分与学时: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填写。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和自主学习学时,若某类学时“无”,则填“0”。学分、学时须与培养方案一致。
3、先修课程:明确此门课程的直接先修课程。未有先修课程的,则填“无”。
4、适用专业:按专业全称填写。若涉及多个专业,则逐一输入填写,每个专业则用“、”分隔。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说明该课程性质和类别(性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类别:必修或选修)。示例:《××》是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或《××》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目的与任务: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角度阐述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左右。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
(1)内容设计应充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重难点明确的授课内容体系。
(2)考虑改课程与培养方案中先修和后续课程的逻辑关系,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叠;同时确保整个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内容的闭合。切忌以某一教材框架直接替代教学大纲内容体系。
(3)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注重课程实践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中设有16学时以内的实验/实训内容须单列,并参照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写法。
2、教学时数: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按章合理分配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尝试翻转课堂等模式。
五、课程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考核方式与课程成绩占比。
(2)期末考核:考核方式与课程成绩占比。
注:过程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成绩、期中考试、项目考核等;
期末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笔试(开卷或闭卷)、技能考试、综合考试。
六、其他
1、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明确作业的次数及目的;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外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2、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选用符合教学大纲需要的最新、权威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
(2)主要参考书
作为学生拓展阅读的资料,应起到对教材的有力补充和拓展学生知识的作用。
(3)课外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课外学习资源,如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等。
七、相关信息
1、大纲执笔:执笔教师的姓名。原则上,大纲执笔只有一个人。
2、大纲审核: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如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负责人姓名;教学院领导:教学院院长或副院长。
3、制订(修订)时间:即定稿时间,需在规定的时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