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刘颖)03月11日,《四川新闻网》以“数智牵引 融合赋能 就业联动——乐山师范学院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为题,专题报道了乐山师范学院在普惠金融人才培养领域的创新实践。报道指出,经济与金融专业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需求精准对接-能力系统建构-价值创新转化”三位一体的螺旋式培养机制为核心,通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成功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人才培育模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更通过产教融合、数智赋能的协同育人路径,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重塑培养定位,强化数智牵引
在数字经济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行业趋势下,经济与金融专业主动重构人才培养逻辑,精准锚定差异化发展定位,以“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重塑专业内核,确定“数据分析驱动、技术工具赋能、场景应用落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生态,通过汇聚优质资源,建立模块化、动态更新的普惠金融知识中枢平台,整合多维度行业资源,搭建实时更新的普惠金融案例库、行业数据库及智能分析工具,通过“学情画像-个性推荐”双轮驱动系统,实现精准化学习路径规划。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场景,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入虚拟仿真、模拟沙盘等沉浸式教学工具,模拟真实普惠金融场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多维度行业视角确保教学内容与前沿需求同频共振,形成“理论-实践-创新”闭环培养机制。
多维融合教学,赋能培养质量
采用"专业+思政"双螺旋育人模式,挖掘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思政教育,通过专业案例解析和社会实践浸润,构建思政素质量化评价体系,将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考核、实习评价、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金融+数据+科技"跨学科课程矩阵,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增设农村金融科技、大数据风控和供应链金融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前沿需求相匹配。开设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创业融合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教学-竞赛-创业"三维实践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形成产学研用贯通的实战能力培养闭环,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就业联动创新,保障培养成效
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与地方农商行、金融科技公司、乡村振兴局等签订战略协议,围绕县域普惠金融、农村数字金融等细分领域开展“一企一策”订单式培养。搭建“虚实联动”的实践平台,基础技能层面以校内数字普惠金融仿真实验室为核心,引入AR技术搭建高度还原业务场景的虚拟训练系统;实战提升层面与建行普惠、乐山商业银行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与“助农供应链金融项目”等真实业务项目,实训成果可兑换企业实践学分,实现“仿真训练-实战检验-职业认证”的梯度化能力跃升。建立“内循环教学评价+外循环就业反馈”的“双循环”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内循环层面深度融合行业标准,系统重构评价维度,外循环层面建立动态反馈系统,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改进闭环。
数字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对地方高校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收获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专业承担各类教学项目省级5项,校级17项;获得教学类省级及以上奖励4项,校级奖励5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融合和双创等课程5门;发表教改论文中文核心期刊1篇,其他期刊6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另有2部正在编写中。
2017-2020级毕业生持有证券、基金、银行、初级会计等基本从业资格证书和金融大数据处理等专业能力提升证书的人数占比超 60%,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高质量就业率超过55%。另有二十余名学生在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大学生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大赛等专业学科类和交叉学科类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极大增强学生从事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原文链接:https://edu.newssc.org/system/20250311/00357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