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及代码:互联网金融(09051317)
课程学分与学时: 3分/ 48学时(课堂讲授32 学时,实验实践16学时,自主学习 0 学时)
先修课程: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适用专业:经济与金融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面向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及其他新兴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企业理财人员、金融机构资金运营人员等相关岗位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岗位群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系统了解互联网金融运作的基本机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和趋势,理解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融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其深入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为学生将来从事互联网金融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准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课程教学任务: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基础及互联网金融技能在企业岗位中的各种应用;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策略和操作步骤;通过模拟实训教学让学生对互联网金融各业务的实施和运作有一个感性的了解和认识,并掌握一定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能力和技巧;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技术,将上述内容与企业互联网金融实务的最新实践联系起来,为今后开展互联网金融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全景(6学时)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
二、互联网金融的“变”与“不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变”
(二)互联网金融的“不变”
三、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柱
(一)支付
(二)信息处理
(三)资源配置
四、互联网金融谱系
(一)金融互联网化
(二)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
(三)互联网货币
(四)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
(五)P2P网络贷款
(六)众筹融资
五、政府的态度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和发展阶段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
(一)全球共有的背景状况
(二)中国特有的背景状况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银行业务触网阶段
(二)网络借贷萌芽、第三方支付逐渐成长
(三)P2P网络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逐渐兴起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对比分析
第三节 典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介绍
一、阿里巴巴情况简介
二、京东情况简介
三、腾讯情况简介
第二章 互联网逻辑与理财(6学时)
第一节 互联网思想与互联网思维
一、互联网发展简史
二、从互联网思想到互联网思维
(一)互联网思想
(二)互联网思维
1.用户思维
2.简约思维
3.极致思维
三、蓝海战略
(一)蓝海及蓝海战略
(二)蓝海战略与红海战略对比分析
四、长尾理论
(一)长尾理论介绍
(二)典型案例分析
五、互联网金融的要害在于长尾市场
(一)金融市场对长尾理论的漠视表现
(二)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具备互联网基因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一、Web2.0
二、社交网络(SNS)
三、云计算
四、大数据
五、移动互联网
第三节 互联网理财
一、为什么要理财
二、互联网理财平台简介
第三章 金融互联网化(6学时)
第一节 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
一、网络银行
(一)网络银行的概念
(二)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三)典型网络银行案例介绍
二、手机银行
(一)手机银行的概念
(二)中国手机银行的发展概况
(三)手机银行推广的便利条件
第二节 网络证券公司和网络保险公司
一、网络证券公司
(一)网络证券业务的概念
(二)网络证券开户流程
(三)典型网络证券公司介绍
二、网络保险公司
(一)网络保险的概念
(二)网络保险开户流程
(三)典型网络保险公司介绍
第三节 网络金融交易平台
一、国外网络金融交易平台
(一)SecondMarket简介
(二)SharesPost简介
二、中国网络金融交易平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一)成立的背景
(二)情况介绍
第四章 互联网货币与第三方支付(8学时)
第一节 货币、互联网货币与比特币
一、货币与互联网货币的概念
(一)货币的概念
(二)互联网货币的概念与特点
二、比特币
(一)比特币的起源
(二)比特币的工作机制与发行机制
(三)比特币的特点
(四)比特币的价值与意义
三、互联网货币的风险与监管
(一)互联网货币的风险
(二)互联网货币监管
第二节 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
一、移动支付
(一)移动支付的概念与特点
1. 移动支付的概念
2. 移动支付的特点
(二)移动支付的技术手段
1. 短信支付
2. 互联网支付
3. NFC支付
(三)移动支付的现状
1. 移动支付迅猛
2. 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变动大
3. 移动支付技术融合性强
4. 移动支付参与主体和技术创新迅速丰富
(四)移动支付的行业分类
1. 平台型
2. 工具型
3. 闭环型
(五)移动支付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1. 移动支付激活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发展出多样商业模式
2. 移动支付培养创新支付场景,激活线下商圈
3. 移动支付是移动金融的主要入口
二、第三方支付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概况
(三)第三方支付牌照
三、第三方移动支付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概念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概况
第三节 对微信支付与余额宝的分析
一、对微信支付的分析
(一)微信与微信支付
(二)微信支付发展概况
(三)微信支付工作原理
(四)微信支付风险与管理
(五)微信红包介绍
二、对余额宝的分析
(一)支付宝与余额宝
(二)余额宝发展概况
(三)余额宝运作原理
(四)余额宝发展面临的瓶颈
第五章 P2P网络贷款(6学时)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发展概况
一、P2P借贷的定义
(一)P2P借贷概念
(二)P2P借贷的特点
二、我国的P2P借贷市场
(一)我国的P2P借贷市场概况
(二)我国的P2P借贷市场的典型模式
三、我国P2P借贷市场的风险
四、P2P借贷的前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P2P典型案例分析
一、对Lending Club的分析
(一)运营框架
(二)借款方
(三)投资方
(四)美国的监管框架
二、对宜信和陆金所的分析
(一)宜信
(二)陆金所
第六章 众筹融资(6学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众筹融资的概念
二、众筹融资的类型
(一)回报类众筹
(二)股权类众筹
(三)债权类众筹
(四)捐赠类众筹
三、众筹融资的本质与目的
(一)众筹融资的本质
(二)众筹融资的目的
第二节 如何进行众筹融资
一、适合众筹融资的项目
二、挑选合适的众筹融资平台
三、如何规划众筹项目
四、众筹项目的发布和推广
五、成功众筹融资案例介绍
第三节 众筹融资的法律风险
一、众筹融资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刑事法律风险
(二)行政法律风险
(三)民事法律风险
二、如何避开刑事及行政法律风险
三、如何避开民事法律风险
第七章 大数据与征信(6学时)
第一节 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
一、大数据的概念
二、大数据的主要类型
(一)记录数据
(二)图形数据
(三)有序数据
三、大数据的相关技术
(一)数据分析
(二)云存储与云计算
第二节 大数据的来“缘”和影响
一、大数据的来“缘”
(一)互联网大发展,特别是社交化网络的出现
(二)信息化工作效果的积累
(三)信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累
二、大数据带来的影响
(一)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
(二)对大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与挖掘
第三节 征信
一、什么是征信?
二、大数据时代的征信业
(一)机遇
(二)挑战
第八章 互联网交换经济(4学时)
第一节 共享经济
一、交换经济、互联网交换经济与共享经济
(一)交换经济的概念
(二)互联网交换经济的概念
(三)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的代表
二、代表性案例分析
(一)Airbnb
(二)ZipCar
(三)TaskRabbit
第二节 互联网交换经济的原理
一、基本框架
二、物流与支付
三、信息处理
四、资源配置
五、互联网交换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要区别主次,突出重点,注重基本理论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授要有一定深度,但教学内容防止过深过难;要求学生的自学与课堂讲授与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教学实验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多举实例,以加深理解、增加常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手段:这门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自学为辅,辅之以一定的课外作业。在教室允许的情况下逐渐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课程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四次平时作业,各占课程成绩的10%;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采用倒扣分制度,课堂表现不好(聊天、玩手机等)扣3分/次,迟到早退扣3分/次,旷课扣5分/次。
(2)期末考核:期末采取综合考试方式,其中理论笔试(闭卷1小时),实验考试为上机考试,期末考试占课程成绩50%。
五、其他
(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作业:平时作业分四次,内容分别是通过具体案例对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征信四个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自主学习要求:要求学生课后多关注财经新闻、多关注国家的金融政策
(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图解互联网金融》 史册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2、主要参考书
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 著 互联网金融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姚文平 著 互联网金融 中信出版社 2014年版
3、课外学习资源
http://course.shufe.edu.cn/course/czx/kjxx.htm 上海财大网络资源
http://jiaowu.ruc.edu.cn/jpkt/125012/default.htm# 人民大学网络资源
http://xmujpkc.xmu.edu.cn/czx/ 厦门大学网络资源
http://jpkc.znufe.edu.cn/2007/csxy/czx/admin/news_more.asp?lm2=7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