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及代码:区域经济学(09051312)
课程学分与学时: 3分/ 48学时(课堂讲授48 学时,实验实践 0 学时,自主学习 0 学时)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与金融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了解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课程教学任务: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难点是经济区域的概念。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 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是经济区位的含义,难点是区位决策。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第二节 区位选择
一、生产活动区位选择
二、家庭居住区位选择
三、公共设施区位选择
第三章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是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
一、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
二、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
三、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与城市的有序化过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
二、企业之间联系的变化与区位重新选择
三、新的劳动分工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序化
第三节 城乡联系与区域的形成
一、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
二、城乡联系模式
三、城乡联系途径
四、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增长要素,难点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二、劳动力资源
三、资本
四、技术条件
五、经济结构
六、制度安排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四、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五、农业发展模式
第四节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难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结构分类
一、产业分类
二、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二、库茨涅兹等人的进一步研究
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四、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二、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关联产业配套
三、基础产业配套
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一、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二、产业结构政策的特征
三、产业结构政策的内容
四、产业结构调节手段及其效应
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联系(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是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式,难点是区域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区域贸易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区域劳动分工
一、区域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区域贸易
一、相互需求法则
二、交通运输条件
三、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第三节区域要素流动
一、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式
二、资金流动
三、劳动力流动
四、信息、技术的区际转移与扩散
第七章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难点是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的视角,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的规模。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运动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区域空间的三元结构
三、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
第二节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的视角
一、地域结构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二、地域结构的物理学研究视角
三、地域结构的地理学研究视角
四、地域结构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视角
五、地域结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
第三节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
一、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
一、城镇体系的特点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的规模
第八章城市经济(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城市经济的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难点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经济的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一、城市经济的特征
二、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三、对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城市竞争力测度及实证分析
一、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计量模型
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九章 城乡边缘区(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城乡边缘区的概念和范围,城乡边缘区的特征,难点是城乡边缘区的发展演变规律。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乡边缘区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二、城乡边缘区的范围
第二节 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乡边缘区的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城乡边缘区的特征
一、地域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过渡性特征
二、多元化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三、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特征
四、竞争激烈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特征
第四节 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前景
一、城市区域
二、城乡一体化
第十章 乡村经济(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征,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难点是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与制度安排。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征
一、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二、乡村经济的二重性及其特征
第二节 乡村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可持续目标的相悖
一、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
二、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型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政策(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是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和性质,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难点在于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概述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性质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一、区域发展援助
二、区域均衡发展
三、区域优先发展
四、地方经济政策主要目标
第三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
一、国家区域财政政策及其职能
二、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及其职能
三、国家区域投资政策及其职能
四、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及其职能
五、国家区域货币政策及其职能
第四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对其重点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三、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其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分析
四、地方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要区别主次,突出重点,注重基本理论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授要有一定深度,但教学内容防止过深过难;要求学生的自学与课堂讲授与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教学实验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多举实例,以加深理解、增加常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手段:这门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自学为辅,辅之以一定的课外作业。在教室允许的情况下逐渐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课程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四次平时作业,各占课程成绩的10%;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采用倒扣分制度,课堂表现不好(聊天、玩手机等)扣3分/次,迟到早退扣3分/次,旷课扣5分/次。
(2)期末考核:理论笔试(闭卷),考核方式占课程成绩60%。
五、其他
(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作业:平时作业分四次,内容分别是通过具体案例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四个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自主学习要求:要求学生课后多关注财经新闻、多关注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
(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郝寿义,安虎森,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2、主要参考书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3、课外学习资源
http://course.shufe.edu.cn/course/czx/kjxx.htm 上海财大网络资源
http://jiaowu.ruc.edu.cn/jpkt/125012/default.htm# 人民大学网络资源
http://xmujpkc.xmu.edu.cn/czx/ 厦门大学网络资源
http://jpkc.znufe.edu.cn/2007/csxy/czx/admin/news_more.asp?lm2=7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络资源
大纲执笔:罗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