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对我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指明总目标、画出作战图,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我们推出了五篇系列评论,从五个重要方面予以把握领会,供读者参考。
发挥县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其中一端,就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必须下大力气做强做优县城,发挥县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为我们写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指明了科学路径。县城地处“城尾乡头”,农民进城,县城是第一站,对城乡融合发展起着关键支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就在县城。必须围绕提升能级、拓展空间、优化品质、壮大产业等方面内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县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切实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是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承担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来越重,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更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因此,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提高赋权事项的针对性。
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是做强做优县城的内在要求。生产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也要着力做强县城产业支撑。下一步,要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县域,以县城为龙头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支持各县(市、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实施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攻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能,不断提升县城产业支撑能力。
提升县城人口聚集能力,对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至关重要。尽管近年来我省县域人口由农村、乡镇加速向县城集聚,但总体上看,县城对人口的吸纳和服务功能仍然不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必须树立宜居、韧性、智慧的理念,推动县城有机更新,打造精品县城,促进不同类型县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拓展优化县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县城更宜居、居民更舒心。
“城,所以盛民也。”做强做优县城,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更具现实可行性,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代化成果的内在要求。全省上下务必紧抓这个重点,按照全会的部署要求,改革创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集聚资源、稳扎稳打、持续用力,以切实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发挥起县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要抓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城乡融合发展“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下大力气抓实抓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四川作为农业大省,肩负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重任,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看“三农”、坚持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抓“三农”,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要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四川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耕地家底并不丰厚,只有千方百计把耕地保护好,才能把手里的“饭碗”端得更牢、装得更满,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在推进种业振兴发展上下更大功夫,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四川农业名优特产资源富集,要继续做大做强川粮油、川畜、川菜、川茶、川果等特色产业,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综合效益。加快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要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基础工程。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近年来,随着我省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系列措施落地见效,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但以更高要求视之,还有不小差距。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坚持村镇一体、抓镇带村,深入推进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打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便利生活圈。
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要求。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对于我省而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仍有明显差距,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之一,必须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全省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成都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他市(州)要奋力追赶、加快缩小差距,做好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障碍、采取市场化手段拓宽增收渠道、闲置资产分类清理工作等,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其中强调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的重中之重。必须深化理解、加深认识,确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向路径正确,重点突出,从而带动全局发展。
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和动能,城乡要素流动的核心是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过去主要表现为乡村对城市的单向流动,导致的结果是人才到不了乡村、资金不投向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乡村全面振兴难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可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既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在机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以畅通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应只单纯理解为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而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释放乡村要素活力,激活新的发展动能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让乡村更美丽,也让城镇更美好。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省委作出“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改变乡村之难,需要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才能畅通成循环、融合出动能。着眼解决流通不畅问题促进要素融合,是“畅通中间”的核心要义,也是现实推进的重点难点。要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有序引导人才到农村、资金到农村,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下乡。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放心进城;一方面要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投身农业农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围绕盘活农村“三类地”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只要符合中央精神、顺应群众意愿,都可以试。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针对农村面临的“失血”“贫血”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农服务,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强化农村发展资金保障,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源头活水。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一篇大文章,要素融合必须“要见真章”。全省上下务必抓住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个重中之重,按照全会的部署要求,务实作为,改革创新,尽快打破阻碍流动的堵点难点,加快推进我省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标志性成效。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就我省当前阶段看,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要贯彻落实好“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必须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坚持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推进方向和具体路径,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工作要求、政治要求。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近年来,我们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集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作为西部省份,我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决定》提出,建立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政策保障水平,朝着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公平普惠的目标稳步迈进。
民生路,没有终点站,要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撒胡椒面”不仅造成闲置浪费,也难以提高服务质量,更造成公共资源与人口的错配现象。要坚持按照“基础设施围绕人口配、公共服务跟着人口走”要求,推动公共资源向县城和中心镇倾斜,集中力量提升功能品质和辐射带动能力,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教育、医疗、农村养老等方面重点任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填补“软落差”的重点领域之一,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医疗是填补“软落差”的另一个重点领域,要发挥大城市大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城覆盖、向乡村下沉。农村养老要完善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让城乡老人享有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养老服务。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更深层次的是文化融合发展。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形成”。距离这一目标,我们还有不小差距。就当前情况看,城乡文化互鉴互促还不充分,乡村文化价值挖掘和转化还不够,城乡“魂”的融合滞后于“形”的融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要统筹城乡重要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促进农村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耕读传家、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等乡风民风焕发新气象。
创新城乡基层治理 实现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实现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高效能的基层治理。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围绕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对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县乡村治理数字化作了部署。我们要紧扣省委要求部署,下大力气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事关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我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省情实际更决定了我们要持之以恒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党组织强不强,关键看带头人,尤其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后,肩负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要进一步实施好乡村“头雁”培养计划,整体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激励他们担当尽责、发挥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村民把和美乡村建设好。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破解新形势下城乡基层治理面临的难题,必须用好法治这把“金钥匙”。近年来,农村形成了庞大的集体资产,需要通过法治来规范和保障;土地流转纠纷、农村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基层民生问题,也需要通过强化依法治理来解决。要树立底线思维,通过创新治理方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加强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和谐有序;同时强化对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安全隐患较多地段的隐患排查,切实筑牢城乡安全防线。
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城乡生产生活方式,这对农村而言,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一方面,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当前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在城市,“城快乡慢、城强乡弱”的态势明显,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在城乡之间形成“数字鸿沟”,导致出现新的二元结构。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这个大趋势,做好数字赋能这个大课题,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强化城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促进数字技术在乡村发展、治理等各个领域深度应用,为城乡融合发展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进一步统筹力量、整合资源,需要更高效能的城乡基层治理。全省上下务必围绕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这个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问题,在坚持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中夯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基础,更好把这件关乎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